圖像B進行分解,分別得到細節(jié)增強圖像的低頻分量A1和高頻分量A2,以及邊緣增強圖像的低頻分量B1和高頻分量B2;
[0036] 步驟S24:低頻融合,基于顯著度將細節(jié)增強圖像的低頻分量A1與邊緣增強圖像的
低頻分量B1進行加權融合,所用公式如下:
[0037] ;
[0038] 式中,C1是低頻融合圖像,Saliency(·)是顯著度函數(shù), 和
分別是A1和B1的顯著度;
[0039] 步驟S25:高頻融合,基于參數(shù)自適應脈沖耦合神經網絡PA?PCNN將細節(jié)增強圖像
的高頻分量A2與邊緣增強圖像的高頻分量B2進行融合,得到高頻融合圖像C2;
[0040] 步驟S26:計算農田增強圖像,對低頻融合圖像C1和高頻融合圖像C2進行逆NSST處
理,得到農田增強圖像C;
[0041] 步驟S27:構建農田地圖,農田增強圖像包含歷史農田增強圖像和實時農田增強圖
像,基于歷史農田增強圖像訓練U?Net模型,再使用訓練好的U?Net模型對實時農田增強圖像進行處理,識別出農田邊界和障礙物,并進行數(shù)字化表示,得到柵格格式的農田地圖。
[0042] 進一步地,在步驟S3中,所述農機路徑規(guī)劃具體包括以下步驟:
[0043] 步驟S31:初始化,基于農田地圖設定路徑的起點和終點,在起點和終點之間進行
路徑規(guī)劃,每個路徑規(guī)劃方案包含D個導航點,用個體位置作為導航點的代表,D個個體位置組成一個種群,用種群作為路徑規(guī)劃方案的代表,在農田邊界內,避開障礙物隨機生成H個種群;
[0044] 步驟S32:計算適應度值,基于路徑長度和路徑平滑度計算種群的適應度值,所用
公式如下:
[0045] ;
[0046] ;
[0047] ;
[0048] 式中,Lh是第h個種群的適應度值,h是種群索引,ω1和ω2分別是路徑長度權重和路徑平滑度權重, 和 分別是第h個種群對應的路徑長度和路徑平滑度,Qstar和Qend分
別是起點和終點, 、 、 、 、 、 和 分別是第h個種群中的第1
個、第2個、第d?1個、第d個、第d+1個、第D?1個和第D個個體位置,d是個體位置索引,|·|是向量長度,arccos(·)是反余弦函數(shù);
[0049] 步驟S33:設計路徑規(guī)劃熵,所用公式如下:
[0050] ;
[0051] ;
[0052] 式中,s(t)和s(t?1)分別是第t次和第t?1次迭代時的路徑規(guī)劃熵,t是迭代索引,是第t次迭代時的路徑規(guī)劃熵差, 和 分別是第t次和第t?1次迭代時第h
個種群的適應度值, 和 分別是第t次和第t?1次迭代時第m個種群的適應度
值,m是種群索引,α是調整因子;
[0053] 步驟S34:計算自適應閾值,所用公式如下:
[0054] ;
[0055] 式中,μ(t)是第t次迭代時的自適應閾值, 是第t次迭代時所有種群的平均適應度值;
[0056] 步驟S35:種群更新,引入膨脹系數(shù)和加速因子對種群中的個體位置進行分段更
新,所用公式如下:
[0057] ;
[0058] 式中, 和 分別是第t+1次和第t次迭代時第h個種群中第d個個體
位置,d是個體位置索引,pmax和pmin分別是膨脹系數(shù)的最大值和最小值,T是最大迭代次數(shù),是第t次迭代時最優(yōu)種群中第d個個體位置,S0是加速因子的初始值,tc是常量值,ρ
是衰減率,r1和r2分別是第一隨機數(shù)和第二隨機數(shù);
[0059] 步驟S36:位置檢測,預先設置第一檢測閾值J1和第二檢測閾值J2,計算H個種群中每個個體位置與最近障礙物之間的最小歐幾里得距離J1min,若種群h中存在J1min